茶葉需有好水,方能得到茶的真味,飲茶配以美器,可以助茶興,增加品茗的韻味。民間有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的說道。清代帝後,飲茶生活中不僅講究水取用玉泉山水,而且在茶具上也極為重視。茶具成品多出自官方窯廠、民間窯廠、宮內造辦處。各類茶具的工藝較歷代可謂復雜而奇巧,為當時民間制作茶具所不及。在使用的過程中,也體現出皇家茶具獨有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設計領先精品不斷
清官茶具根據種類,大體分為盞托、茶盤、茶碗、茶壺、茶爐、奶茶具以及與飲茶相關的一些器具等。這些茶具大多數是在皇帝參與設計中制作的,通常的方法是在制作茶具前要畫紙樣。以清晚期的紙樣為例:黃地金雙喜五彩百蝶海碗圖樣(圖一),右邊墨筆書中有:照此樣,茶盅二十件,大茶盅二十件,蓋碗二十件,茶缸二十件等。又如藤蘿月季花魚缸圖樣(圖二),右上黃簽題:照此樣淺綠地蓋碗四十件,茶碗四十件。圖樣為平面展開圖樣,分別繪月季、雀鳥和藤蘿花,並將三者有機地結合,畫面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接花移木法是皇帝慣用的方法,即以皇帝非常滿意的實物為樣式,照此樣再制、或局部進行改變等。
紙樣預先奠定了造型、花紋、色彩,茶具制作中依樣而成。皇帝欽點實物,大多是經幾次實踐後而推出的精品,以這樣備受推崇的茶具再進行仿造,顯然是增加了精美茶具的總數量。再將原已燒造且外飾西洋花紋做裝飾的茶具,經局部改進後,使這些有著中西合璧特色茶壺趨於完美,這樣為清官茶具的大家庭中增加了一個新的成員。以此從總體上促成了優質茶具有增無減。
選材廣泛工藝復雜
宮廷制各類茶具的選材,以瓷、金屬類常見外,還有紫砂、玻璃、玉、翠、瑪瑙、玳瑁、像牙、琺琅、銀、銅、錫、木、匏制、椰殼等。在這些材質中的每種質地因不同的配料、燒造技術、樹種等,同一質地又能細分出系列的制品。諸如瓷質茶具,實際有素色釉、青花、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琺琅彩等多種,其中粉彩與畫琺琅兩種工藝為清代獨創。琺琅彩當時造價極為昂貴,況且原料的產量極為有限,非民間可得。所以,清代畫琺琅工藝的瓷器燒造,只限於在宮廷之中,可見當時已彌足珍貴,而琺琅彩茶具理所當然地成為稀有品種。值得提出的是琺琅彩不僅有瓷類茶具,康熙時期此技術還運用在紫砂茶器中。
木類茶具又有樺木、楠木、杏木、花榆木、癭瘤木等多種。金屬中的銀、銅材質,除了光素用具外,時常被制作成銀胎琺琅、銅胎琺琅類的茶具。與此同時,清宮還注重材質自身天然的特性,以此為貴。最為典型的是白玉、瑪瑙、玳瑁等,這些材質對人體有致密關系。在古代人眼中,玉能補心養神,人會將玉磨成玉屑,再輔以其它草藥煮水飲用,用以明目,去煩躁。若將玉放入水中煮,或在玉碗內放入開水,帶有玉之氣的水對人有同樣保健作用。玳瑁鮮艷的光斑色令人著迷,經加工處理後,成為飾品的珍貴材料之一。瑪瑙在古代視為“七寶”之一,硬度超過水晶,紋理細膩,紋帶美麗,是理想的工藝品原料。來自西藏的癭瘤木,地方史料中曾記載具有避毒的功能。正是這些材質素有對人體有益的成份,所以受到清帝們的賞識。
以上不同材質的制作中,分別施以鏇、刻畫、捶鏨、累絲、鑲嵌、施釉、描畫、打磨、焊接、燒造等工藝、令富有藝術氣息的茶具紛紛出爐。現以乾隆黃地開光山水人物茶壺(圖三)為例,壺高19釐米、圈足邊長6.2釐米。局部在黃色地上飾以軋道工藝,是清代瓷器上新出現的一種裝飾工藝,即以鐵錐在色地(胭脂紅、黃、藍地)上劃出蔓草紋或規矩圖案,始見於雍正琺琅彩瓷器,乾隆琺琅彩、粉彩瓷器上施以這種工藝的數量較多。乾隆以後各朝瓷器上亦有采用,但工藝水平則大不如前。此壺上采用軋道工藝的花紋,增強了視覺的衝擊力與藝術感染力。
清帝對於鐘情的茶具提出專配上等木材的座子,達到了實用與欣賞的最佳境界。在各朝皇帝們的這種做法中,雍正皇帝次數比較突出。他多次下旨清宮造辦處制作紅瑪瑙、厭瑪瑙等不同顏色的茶具,隨之再配以木座子。現藏品中正瑪瑙光素茶碗(圖四),口徑10.5釐米、底徑4.2釐米、高6.7釐米。此碗敞口、下斂、矮圈足。茶碗配以紫檀木架,碗底鐫刻“雍正年制”款識。茶碗用天然瑪瑙制成,自然乳白色的底色,飄著黃及黑色的花斑,間有細密如纏絲的條帶狀紋路,散發出渾然天成的氣息。器形簡約輕巧,拋光精亮。造型端莊,碗面光滑溫潤,色彩富有天然美感,尤其架線條流暢,精巧別致。為其專配的硬木六彎角坐架,與瑪瑙碗相配顯示一種典雅的風格。
巧於裝飾造型各異
清宮茶具中大多數體現出重視裝飾這一特點,原因在於紋樣題材是體現茶具的藝術要素之一,紋樣選材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類:
花卉紋類:常見有瓜瓞、松、竹、梅、冰梅紋、菊花、蓮花、牡丹、山茶花、月季、荷花、藤蘿花等;果實類:常見有桃、柿子、石榴、瓜、葡萄、谷穗;花鳥紋類:常見有喜鵲與梅花、畫眉、鵪鶉、蝴蝶、燕子、蝙蝠等;動物類有龍、鳳;文字類:常見的有雙喜字、�d字、回紋、團壽字、御制詩句等;景致與人物類:常見有樓閣、亭台、草屋、小橋、山水、其間人物端坐,侍者奉茶等。凡列舉的各類紋樣,在實際運用中,是要進一步進行組合,以豐富圖案布局,進而組合出吉祥的寓意。
與茶具裝飾圖案相提並論的還有色彩,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施色方面,清宮掌握的極為到位。一件茶具上,或色濃艷麗、或清新雅麗、或冷曖色調相宜。茲以乾隆粉彩開光烹茶圖詩瓷茶壺(圖五)為例,茶壺一面以《雨中烹茶》為主題構圖,畫中在開光內以界線畫的手法繪庭榭,其周圍山石、芭蕉葉點綴,遠處山水相伴。亭榭內老者坐於羅漢床中,眺望遠方。另有一童子圖正為主人烹茶。茶壺在畫面以外的空余部為,在藕荷的地色上彩繪皮球花。茶壺林一面開光內飾乾隆七年夏至的《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御制詩:“溪煙山雨相空蒙,生衣獨坐楊柳風,竹爐茗碗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冷三峽何須辯。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緹轉。”句末鈐圓形篆文“乾”字、方形篆文“隆”字印章款。茶壺色彩淡雅中不失明麗,以粉色為地色,托襯著開光內的各個景致,色彩與圖案相得益彰。 宮廷茶具的造型也值得後人贊嘆,按類而言,茶壺中有如鴨蛋形、渾圓形、墩形、瓜形、扇形、方形、長方形、鼓式、菊花形、竹節式、蓮花形、鴨梨形、葫蘆形、海棠式、柿子型、圓珠形等不一而足。茶蓋碗中有天包地式(即碗蓋大於碗口),有地包天式(即碗蓋小於碗口)。茶盞中有鐘式、廣口形等。盞托中有圓形、長方形、四方委角、形、海棠式、船形等。件件展示個性、獨特之風韻,但又不失其時尚。
品種不一用途多樣
宮內的各類茶具,按帝後飲茶的方式,大致分為清茶飲具與奶茶飲具。清茶飲具是後人熟知的茶壺、茶碗、蓋碗、茶杯、茶盤、茶托等。如原放在“茶庫”內的嘉慶款青玉瓜棱紋牛頭流執壺(圖六),口徑5.5釐米、底徑6.8釐米。壺底圈足、壺身與蓋設計為瓜棱形,壺口流為牛頭式,壺蓋上配以圓柱形紐。壺上方配以金屬提梁而替代曲形柄,底鐫隸書“嘉慶御用”。此壺比例合適,白玉瑩潤、顏色溫和、玉質細膩,非上好玉質而有這樣獨到表現的。壺通體為施刻花紋,但以其素雅大方而取勝之。
皇後用的茶船、內中心下凹式居多、或索性內無任何設置,呈水平狀,外形具有觀賞性,內設結構簡單而合理,所以帝後欣賞有佳,在繪畫、文字與實物中大量出現。清人畫《孝欽顯皇後像》(圖七),畫中皇後坐於竹制寶座床上,一手持扇,同時胳膊靠於小炕桌,桌邊擺放茶具,青花瓷的茶盅臥於金茶色的茶船內。周圍洞石聳立,翠竹、小草茂盛。根據人物的著裝、用物以及自然景致表明,這是夏季的一天,皇後在納涼中觀景、飲茶。宮內類似於這種題材的畫卷中,有擺放茶具的內容,茶盅仍是臥於金屬的茶船內。除畫卷之外,留有文字的相關記載中,也有:瓷器庫銀茶托、後妃寢宮如永和宮、承乾宮、景仁宮、鐘翠宮內分別有銀茶托、銅茶托,“儲秀宮茶房”款的銀茶船等豐富記載。
鏨雙喜團壽字茶碗(圖八),高6.5釐米、口徑9.5釐米、足徑5.2釐米。碗敞口,深腹、斂底。碗內壁光素,外壁口沿、圈足分別鏨刻回紋,腹部在�d字不到頭的紋飾上刻“雙喜字”與“團壽字”,底部鐫“同治十一年”款。茶碗制作中施以錘鏨工藝,其造型規整、圖案主題鮮明。此碗打造是有背景可尋,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舉行大婚典禮,為此宮廷特制辦一批金質餐銀具,此茶碗即是其中一件。
上述清茶飲具供宮內帝後或素日、或遇有大婚、萬壽慶典等特殊場合擇用相關的茶具外,宮內還需備有一定數量的奶茶具。這是因為清統治者為滿族,而滿族的前身挹婁、勿吉、��H等先民們喜食肉,也飲乳。自唐朝中原的茶葉傳入游牧民族地區,逐有了奶茶。滿族的先民們也不例外。至金朝的女真人,上至皇帝、親王、公主,下至百姓,都愛飲茶。泰和六年(1206)尚書省奏“比歲上下兢啜,農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為了遏制“耗財彌甚”的局面,金朝廷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許吃茶。所以有了“乳撥深爐七品茶”之說,即是朝廷規定只有七品官級以上的官員方許和奶茶。可知金女真人以奶茶為尊。降至清代,滿族仍延續先人的飲食習俗,正如《龍江三記》中記載:“滿洲有大宴會……每宴客,坐客南炕,主人先遞煙,次獻乳茶。”而入主中原的滿族統治者,也依然崇尚奶茶。除日飲外,還將其引入禮儀活動的場合中,歷次宮廷舉辦的筵宴、覲見蒙古王公的筵宴、以至於公主下嫁等、均有皇帝賜奶茶之舉。如此重大場合下皇帝賜飲,所以奶茶具也就顯得別有特色。
奶茶壺,喜以金屬為材質,當是保留西北各民族奶茶具傳統用料所為。蒙古族、藏族等少數西北民族,地處邊疆,以畜牧業為主,經濟落後、文化閉塞、手工業長期處於傳統的、緩慢的狀態中。同時人們是財富的像征,仍以金銀為標志,喜戴金穿銀,做成食飲具便於隨身攜帶,端在手中又是家庭財富的像征。至今還在不同人群中有著濃重的風氣。更重要原因,北方民族多為游牧民族,生存住居地經常遷徙,流動的途中飲食具需耐碰、經摔,而金屬類器皿具備了些特性,所以,長久以來金屬奶茶具成為主流,這一特點在宮廷的奶茶具中的奶茶壺得到完美得體現。
宮內常用奶壺有銀鍍金奶茶壺、銀奶壺。這些奶茶壺體積碩大,注重裝飾,以銀鍍金奶茶壺(圖九)為例,壺分別在壺口流加飾龍首做裝飾;曲柄加飾龍身、龍首裝飾;壺鈕加飾火焰形紋;壺身局部縱向加飾有寶相花地花帶;壺頸部、底部、壺蓋部加飾蓮紋、火焰紋。這些紋飾采用鏨刻、捶揲、粘貼等多種技法,將原本光素的銀茶壺使之散發出藝術的氣息。壺的造型粗廣、穩重,這與西北蒙藏地區的器物審美情趣相吻合的。奶茶壺一是用於盛放熬好的奶茶。每遇朝廷舉行盛大筵宴,宴請蒙古王公、西藏喇嘛等重要活動中,屆時將煮好的奶茶裝入奶茶壺中,根據需要再分別倒入奶茶碗中。同時它也是煮茶器具,清宮檔案有“壺茶”之語,不排除系指用壺熬制的奶茶的用法。
奶茶桶,是斟奶茶的用具。形如圓筒狀,上一側出僧帽形口沿,附有紐蓋,桶身一側有龍首流,另一側二獸首銜活環鏈,或為長把手,並加飾等距的兩至三周圈,將高茶桶分成上中下等幾部分。可以見得奶茶桶的外形,與藏族的多穆壺形同,或許因盛放奶茶而故名。這些奶茶桶多由清宮造辦處制作,因此形成豐富多彩而又實用的特點。以嘉慶六年茶房內備用茶壺為例,有金茶桶兩件、(嵌珊瑚青金松石、各重一百兩)、“八成金茶桶二件”(嵌珊瑚青金松石),“八成金箍銀茶桶四件(每重六十量)”、“銀鍍金箍銀茶桶二件(每重四十兩)”、“銅鍍金箍銀茶桶四件(每重八十兩),鍍金銀球索子二份。”檔案文字中未能詳明外裝飾,這可以在豐富的藏品中找到答案。皇家奶茶桶(圖十)巧於裝飾,主要在銀器身上加鍍金箍,使之金光耀眼,或鏨刻栩栩如生地龍鳳紋,或鏨刻團壽字、勾蓮紋等吉祥圖案,華美異常。
奶茶桶作為宮內實用的茶具,除在宮內舉行的各種筵宴等供用外,皇家外出也是必帶之物。如皇帝舉行的圍獵、皇帝至東西陵謁陵、東巡等野外餐飲,它是不可或缺的茶器。有關茶桶在野外使用的情景,在宮廷繪畫《狩獵聚餐圖》(圖十一)中得到最好的詮釋。圖中是圍獵活動中休息,乾隆帝與眾大臣正在野炊。其中一人單腿跪地,一手托金色奶茶桶底部,另一手扶桶身,似等待倒奶茶,這一幕再現了宮廷用奶茶桶飲奶茶的場景。 奶茶碗,又稱之為奶子碗,是承接茶桶、茶壺倒入奶茶的器具。由於屬日用器具,故呈現出數量多、質地不一、精品迭出的特點。瓷奶茶碗,瓷奶茶碗屬宮廷中大宗類,帝後乃至於宮女類下等人均可使用。瓷奶茶碗工藝很有講究,上等的非粉彩、畫琺琅、玉、翠、像牙等莫屬。另有仿木紋釉奶茶碗、銀累絲奶茶碗、匏奶茶碗。清帝愛好以匏為材料制作奶茶碗,有的匏制奶茶碗以黑漆為裡,外包一層匏合成,有的則是在匏碗內鑲銀裡、或銅鍍金裡,甚至鑲金裡。這種復合形式的奶茶碗,內襯裡有利於匏的保護,又不失匏制碗風采,所以宮內凡匏制奶茶碗,常由內裡外碗組合而成。從現藏品中反映出,當年宮內的匏制奶茶碗內裡初黑漆外,還有銀裡、銅鍍金裡。外層的匏制碗器壁上,也附有不同題材的花紋,團壽字雙夔龍、勾蓮紋、寶相花紋、鳳紋碗、纏枝蓮紋、開光博古圖等。帶有紋樣的制奶茶碗,脫去了一些俗氣,卻增加了幾分藝術氣息。
乾隆款匏制銅鍍金裡茶碗(圖十二),口徑11.2釐米、高5.5釐米。碗內襯銅鍍金裡,由於金水優質,至今還是金光熠熠。外層匏碗的外壁上下各一周圈回紋、中心部位一周圈為花紋,輔之以花蔓。整個器壁花形規矩飽滿、花蔓纖細翹美,回紋整齊均勻。泛著金光碗裡與古香古色的匏制外壁相互呼應,賦予奶茶碗的極具觀賞性。
玉奶茶碗。清官取材於玉的奶茶碗有所增加,尤其是乾隆二十四年,朝廷對新疆的開發與利用達到空前,其中和田玉能夠按時進貢到皇宮,原料不斷的充足,客觀上保障制作一定數量奶茶碗,白玉奶茶碗、碧玉奶茶碗、青玉奶茶碗、漢玉墩子碗等各種質地、不同式樣的奶茶碗中不乏精品之作。白玉嵌紅寶石乳茶碗(圖十三),造成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采用痕都斯坦玉、紅寶石為材質。此奶茶碗按預定設計的圖案在碗外壁挖出凹槽,將雕琢成花瓣形的108顆紅寶石嵌入其中,由此形成朵朵綻放的梅花,其周圍再施以描金花葉,使之整體花紋在潔白的玉地上,泛著艷麗濃紅與錚錚金色光澤,從中展現出玉碗高貴品質。碗兩側配桃形耳,以便於端放。沿碗邊內壁鐫刻乾隆御制詩,詩文表述了奶茶的醇香味道,唐朝的陸羽也未品嘗到。而宮廷筵宴中群臣需飲奶茶,皇帝要“御殿賜茶”。屆時用盛放的奶茶的茶具材料是在難得,並由最優秀的工匠以精湛的工藝制造。尤其“賜茶恩施惠”一句可知,這件玉碗當是在清朝舉行盛大筵宴中,皇帝向大臣賜茶時用的奶茶碗。在玉奶茶碗中,也有翠奶碗相伴。乾隆帝御制詩曾有“翠碗均頒乳酪茶”之句,反映出翠奶茶碗屬日常用具,在宴請蒙古王宮的場合,皇帝有時會用翠奶茶碗舉行賜奶茶儀式。不同形式的實際需要,宮中便留有清帝用過的翠奶茶碗。以清嘉慶帝為例,當年造有數只翠奶茶碗(圖十四),碗體瑩潤、打磨光滑、矮圈足、呈墩式。通體光素,綿綹均勻,僅憑自身紋理與自然顏色表現器物的華美。底足內鐫刻“嘉慶年制”隸書。
木類奶茶碗。以木制作的奶茶碗,在宮中屬大宗類。現藏品種有以樺木、檳榔木、扎蔔扎雅木雕、及無裡木制成品。這類碗其中一部分曾被保管於皇家的茶房、生活居住區的永壽宮、壽康宮、皇極殿、熱河行宮等處,理朝政的養性殿、還有專門負責皇家制造器物的部門――造班處。同時有些木奶茶碗上留有墨書的紙條,記錄了這只碗的主人與使用的場合。通過這些線索,大致可以認定這些木奶茶碗系皇帝不同場合飲用奶茶的實用具,因此做工與品種絕不能與大眾用物同論而語。扎蔔扎雅木雕碗,這是一種取材於西藏生長樹木根部癭瘤,材質潤滑稚嫩,用指甲掐可現出甲痕。因其原料稀少,所以只有清帝享用。
御用扎蔔扎雅木雕碗(圖十五),口徑14.6釐米、底徑7.9釐米、高4.2釐米。碗敞口,矮身、闊圈足。碗面打磨光滑,無碗裡,通體以自身紋理裝飾。碗底呈凹的內中心刻陽文“乾隆御用”款識。碗底部緊臨凹處呈凸面上留有御制詩:“碗來西藏
草根成樹皮或雲能辟惡藉用祝春禧痕猶隱琳琅貨匪奇陡思荊歙地二物用充飢”乾隆丙午(1786)新春御題。後用金絲嵌篆書“德”字方印。碗中存有一皮箋,上用漢、滿、藏三種文字記:“土爾扈特四等台吉晉巴恭進木一個”。此碗配有鐵金鏤空盒,盒花紋滿密,花型線條流暢、充滿宗教藝術氣息,上方嵌綠松石,由於金水純度高,至今依然金泛著金光。看似普通的木碗,竟配有如此復雜工藝的“外衣”。據說這種木制品具有解毒之功能,還可以用來避邪,或作為祭祀上供物的用具。碗中呈獻樹葉的紋理,古香古色之美,成為木碗的又一亮點。整器皿雖不是華貴珍奇之物,但遇寸土不生、飢荒之時,其該樹之根葉、可以用來充飢。在品味整詩贊美樺木美德之余,需要認識的是此碗在宮中“藉用祝春禧”的用途。清代從康熙時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進獻此種根瘤碗以賀春喜,成為慣例。透過木碗賀新春中,清帝感到地處邊陲邊藏區的一份安寧,這正是乾隆帝鐘情於此碗的緣故。這只碗舊藏熱河行宮,顯然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飲奶茶的常用之具。
無獨有偶,與乾隆帝奶茶碗的用料、造型相似的是鹹豐帝的木奶茶碗。鹹豐款扎蔔扎雅木雕光素淺碗(圖十六),口徑14.4、底徑8.2、高5.69釐米,此碗配有藤編盒,附黃色提袋,盒口安金屬扣吊。碗用之取出,用畢臥於盒內扣好。平素藤盒可起到防塵作用,外出提攜方便。整碗通體光素,打磨光滑。底款鐫刻“鹹豐御用”。這只表面普通的木碗,究其來源卻非同尋常。碗也取材系出自西藏的一種樹木,當地以能去毒、辟邪功效為自豪,地方由此特別向朝廷進貢,所以清官內至今留有一些這種材質的奶茶碗,並保留其稱謂。與他名聲同步的是這種碗在宮內也受到皇帝的欣賞,鹹豐帝的這只奶茶碗仍舊藏茶庫,所不同的是藤盒內盒內有紅紙條款,上墨書:“正月十八日保和殿,皇上前進奶茶,送茶章京善裕大人,揭碗蓋尚茶正文齡”。清代保和殿,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於舉行。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大婚亦在此舉行。如此記載,保和殿內以舉行禮儀性的活動為主,其間涉及飲食,皇帝賜奶茶與自喝奶茶是必做之事,所以才有紅上寫的侍奉還你喝奶茶的內容。綜合兩位皇帝的奶茶碗,材質、造型、附件、來源、等諸多因素,展示出皇帝實用木制奶茶碗的風采。 宮中各類奶茶具,集中表現出器形偏大。以奶茶碗為例,皇家中的奶茶碗無論是個人用,還是皇帝大宴賜奶茶用碗,大多數為敦式,碗器壁雖淺但口徑大,矮圈足或平足,內存容量多。這些設計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喝奶茶需要所為。宮廷中的奶茶,就習慣性而言,並非生津止渴為目的,而往往是作小吃食的,因此若用普通小茶碗是極不相宜,故奶茶碗要大成為事實。
造型粗獷,有些擺脫了宮廷制茶具韻味,而是采取與西北的蒙藏民族的粗獷、豪放競相一致。即成這一事實,完全與當時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生,特殊的生活練就了他們奔放豪爽的性格。在缺水的情況下他們以奶茶當水飲,也將其茶當飯吃。為滿足需要,所以要痛飲為快方可罷休。宮中在打造奶茶壺、桶等器具上,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入關前游牧生活中用奶茶具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尊重其蒙藏游牧民族的銀奶茶的習俗,包括用具的造型。所以,清官內奶茶桶造型與蒙古奶茶桶、西藏的多穆壺的式樣相互融合,宮內奶茶壺與藏族的酥油茶壺相像。
在清宮茶具中,有一部分是作為行囊中的茶具,這方面是多數人不為關注。清代皇帝在政務的活動中,出巡是一個重要的內容。諸如康熙帝三次東巡、六下江南、數十次出塞、兩次御駕親征;乾隆帝也有歲歲秋獼、六下江南的巡視舉之舉。在這些活動的征途中,常於野外餐飲,夜宿行宮中。但遇戰事則露宿無常,甚至要在荒於無人煙的沙漠安營扎寨。此時就飲水而言顯得格外重要。康熙時期的大臣,就記錄了康熙帝外出用銀茶壺瀹茶的情景。“熱河所產櫻桃則有紅、白種,酸櫻桃色味極佳;可撿拾初落榛實,或於山野燒山核桃。茶置於懸吊兩馬間的火盆,以初融雪水烹茶”。因如此,每遇外出行囊中必有銀、銅、錫類的茶具及粗瓷類的茶具。如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十七日,為皇太後巡幸天津備帶物品中,粗茶盅六十個。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初九日,謁陵備帶物品清單中列有:皇上粗茶盅六十個。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奏為駕幸熱河備帶物件中:皇上粗茶盅十個、皇太後粗茶盅十個。這些常人眼中沒有華麗外衣的茶具,甚至是布衣族方用得起的廉價茶具,卻是清帝等人特殊場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飲茶用具。因為這類茶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金屬類茶具可從燒水、烹茶到備帶路上飲用,件件得心應手,就其茶壺的使用功能而言,這是精美絕倫的瓷茶壺而望塵莫及的。此外,乾隆皇帝南巡時,竹茶爐、茶�Y等也是行囊中常有的茶具。
清官在賞賜、供佛、祭祀與祭奠活動中,也會用到一些茶具。康熙十三年(1674)題准,賞年節來朝的王貝勒貝子等銀茶桶一、高宗純皇帝萬壽聖節中,賞西洋英吉利使臣中正使瓷茶桶、副使瓷茶桶、副使之子皮茶桶。這在皇帝大婚圖中表現的十分清楚。在皇家上的過程中,也有臣下進貢物。在乾隆帝萬壽慶典中,就有和碩顯親王衍潢恭進“金茶桶一個”等。宮內的茶桶在進與賜中,客觀上豐富了宮廷奶茶具的品種與相關的地域文化。祭祀方面,當年壽皇殿西次間供奉:“茶碗三件,‘紅瓷白鶴一、黃福萬壽一、青花白瓷一’”。供佛中如皇家的“建福宮佛堂茶碗七件、茶缸三件”、樂壽堂佛堂中用“乾隆瓷琺琅佛日常明茶碗四十件”又宮廷舉行奠獻中,均需供用乳茶,所以必用奶茶桶。
清宮茶具突出了繁多材質、復雜工藝、造型各異、裝飾瑰麗、實用與欣賞能夠完美結合的特點。眾多茶具與皇帝的審美情趣、帝後生活、品飲習俗、禮儀活動、宗教活動、祭祀、祭奠等多樣活動息息相關。這些不同品質的茶具,在承載著宮廷中多重的文化中,使得具有皇家特色的茶文化得到豐富與發展。
(責任編輯:阮富春)
上述資料來源:http://www.xzbu.com/7/view-6414397.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