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以煜
月末,紅場附近國際美食禮品展中的老茶罐引起我的關注。
它來自哪個年代?它承載著俄羅斯茶飲的曆史麼?
保存完好的老茶罐,猶如沙皇時代貴婦的裙裾,雖已斑駁,卻無法掩飾曾經的奢華。
老茶罐是否來自上世紀甚或上上世紀的印度和中國?他們是作為國禮由此及彼的麼?
老茶罐已然作為文物,在這裏陳列,一如陳列茶在俄羅斯的這樣一個曆史——
俄人接觸茶,始於1638年。受沙皇之命,俄國大使斯特拉科夫前往蒙古拜見可汗,並帶去了珍貴的紫貂皮作為禮物,可汗高興地接受了禮物。遂以4普特(約64公斤)茶葉相與。沙皇得到可汗的饋贈,命仆人沏成茶水,請陳子們品嚐。飲後,臣子紛紛稱讚。沙皇大喜。從此,開始了俄羅斯與中國茶葉貿易的曆史。
這段曆史的真實,很難查考。但茶在俄羅斯出現的曆史、淵源卻有了說法。
17、18世紀初,因茶路遙遠,運輸困難,茶在俄羅斯還隻能作為奢侈品。供上層貴族和有錢人享用。喝茶被視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直到明朝末年,為滿足貴族的茶葉需求,沙皇專程派遣駱駝隊從新疆采購。也有滿、蒙商隊陸路運入,但數量仍然不多,茶,已然隻限於上層社會。
茶在俄羅斯被認知的上述過程,多為演繹。而真正有史實記載的卻是——
雍正6年(公元1728年)清、俄政府商定,將恰克圖作為邊界貿易地開始,茶通過邊貿,開始大宗湧入俄國。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受茶葉豐厚的利潤驅使,女皇伊麗莎白親自組織商隊往返於中俄之間,專事茶葉采購。在貴族消費的引導驅使下,18世紀末,茶葉由莫斯科開始擴向周邊城市,並大規模湧入百姓生活。到了19世紀中葉,作為茶葉的集散地,莫斯科已經有了100多家茶葉專賣店;300多家茶葉作坊。
這是我2002年到俄羅斯進行茶葉市場調研期間,能夠了解到的茶與俄羅斯有限的文史依據。但是,從實際需求的角度看,俄人對茶的喜好,來自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要。這一點從俄羅斯人的飲食積習就能看出——
俄羅斯人飲食油味重,製作較粗。加上愛吃鹹魚,熏魚、肉類等生醃酸鹹食品,又嗜好烈酒。茶葉獨有的醒酒解膩,助消化,殺菌排毒功用,能緩解飲食習慣造成的不適。這一點成為俄羅斯人喜歡飲茶的潛在原因。為保證質量,長久儲存。發酵茶,即磚茶成為主要購買目標。飲用時,煮沸,加糖,加奶,攪拌。形成了俄羅斯獨有的飲用方法。沒什麼講究,因其簡單,解膩,助消化,飯後一杯,漸成習慣。每日必須,不可一日無茶。
中國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是蘇聯時期的茶葉輸入大國,排在首位。後因眾所周知的曆史原因,驟然停歇。六十年代初,印度政府用紅茶還債,支撐了蘇聯時期的茶葉需求,同時扶植起前蘇聯政府的五月茶公司和
“五月茶”。但由於還債的茶級別檔次低,五月茶也就定位在了大眾消費層麵,進入市井小民的生活。加糖、加奶,茶葉的味道與甜品結合,酣暢愜意,迎合了俄羅斯人喜歡甜食的習慣,反倒造就了紅茶,使其成為與財米油鹽概念相近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魚肉蛋奶等高脂肪的飲食積習,又紅茶加糖,俄羅斯老年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現象自成風景。近年來,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俄國人開始意識到飲食帶給俄羅斯人口負麵的因素,綠茶,這種降血脂、清腸胃、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茶品,又從高官和上流社會開始,成為潮流,向百姓生活擴展。尤其是俄媒體公開透漏了前總統普京的營養師發布的消息——普京每天都要飲三杯綠茶。綠茶作為健康的生活需求在俄羅斯也就同300年前的沙俄時代上流社會的飲茶曆史一樣,作為時尚,開始悄然生成......
從商業角度可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多始於上層社會的引領。俄羅斯的飲茶曆史,始於沙皇時代的上流社會。今日綠茶的健康時尚,不也從普京的營養結構開始的麼?
老茶罐,這是你需要表達內容麼?
我看到,今天茶葉的奢華,仍然沿襲著它的影子。區別卻是本質的——
是華貴,華美之別。
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卻將曆史與今天做了甄別。
下圖為天人茶在展會現場
資料來源:http://blog.big5.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528889_p_1.html